禪與佛洛姆

 

心理分析用來「治療病人」,禪用來「開悟眾生」,本質上差異極大,品味上也高低有別,彷彿一個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神秀,一個則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慧能。文/游乾桂

 

本文摘自:http://www.glotus.com.tw/chinese/magazine/1996/11/9611-15.htm

 

 

  佛洛姆與鈴木大佐先生對於禪的東西方論證,只要是熟悉或者喜

歡西方心理學與東方禪學的人而言,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他們甚至合

著一本被喻二十世紀的曠世巨著《禪與心理分析》,佛洛姆先生對鈴

木大佐先生推崇備至,而鈴木先生對佛洛姆也有喜逢知音之感,佛洛

姆與楊格、佛洛依德最大不同的是,他以親身的學習,實際的論證,

把禪放置在「實用的格局」裡,禪不再是悟的作品,它也可以是一種

生活。

 

  一九九年( 一月一日 )出生的佛洛姆,可以算是當代最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是德裔的美國心理分析學家,他的民族性格論,曾在心理學界引動廣大騷動。主要作品有《逃出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人類新希望》、《夢的精神分析》、《理性的掙扎》、《心理分析的危機》、《心理分析與宗教》、《遺忘的語言》與鈴木大佐合著《禪與心理分析》等等。如此傑出的心理學家投入禪的領域,正也恰恰的說明了禪有彌補

西方心理學之不足的功能。

 

  馬克斯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師承馬克斯與佛洛依德的佛洛姆並不欣賞這種觀點,他肯定宗教的「積極性」意義,他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裡,不單單需要用智慧來解構,同時更需要眼、耳、鼻、舌、身來與世界聯繫,物質與精神是不可分的,透過宗教可以使他們交揉在一起,於是佛洛姆提出了「人本主義宗教觀」的概念。

 

  人本主義宗教

 

  佛洛姆之所以喜歡諸佛其實是有原因的,就如同他喜歡鈴木大佐

一樣,他認為佛的教義正是他的人本思想的精髓。什麼是人本主義宗教?佛洛姆的禪宗觀點,仍以「人」做中心,主張自己是生活的重心

,了解自己、自解世界、了解人與自然的關聯相對重要,但也說明了

人的極限,宗教在人的極限時,所代表的功能。

 

  它說明了一種,有能為力時,我相信自己;無能為力時,我相信

諸佛的有趣觀照。

 

  也許我可以這樣幫佛洛姆解構人本主義宗教的思惟體系︰人的對

應是家,佛的對應是寺,平常情況是,人遊走在家,佛徜徉在寺,人

與佛的交會用於「救贖」。人本主義的觀點正是如此,讓人與佛各司其職,只有人在面臨極限,如死亡恐懼、諸事不順、企待開解、迷障纏身、事業失敗時,才需要找佛幫助。佛的功能便成了延展人的極限。

 

  佛洛姆之所以喜歡諸佛其實是有原因的,就如同他喜歡鈴木大佐

一樣,他認為佛的教義正是他的人本思想的精髓,主張「眾生皆佛」

,意謂的正是「自我信任」、「自我依賴」、「自我實踐」,佛陀不

是超人,而是一位覺醒的智者,這種角色,人人可得。

 

  生命的過程只是使自己如何開闊的過程,生命的價值,在於真正

洞察以至人我兩忘。這種教義完全爭脫了神治的體系,以完全信任自

己為依歸,是人人可以接受的理論。

 

  佛洛姆非常反對威權式、恐嚇式、災難式、酬賞式、兌換式、命

令式的神治宗教觀,在這種宗教體系裡,人是卑微渺小的,那一刻的

人很像心理學家在自己的研究室裡操弄的白老鼠,人只是罪惡的,而

宗教教他如何贖罪,佛洛姆認為宗教信仰不只如此,他相信宗教應該

給人智慧,也就是說,他推崇一種知識分子式的信仰。

 

  他曾以卡爾文作例子,不以為然的說,他不喜歡卡爾文那種「人

應該鄙視自己的說法」,人唯有信任自己,他所信仰的宗教才有望在

質量上昇華。

 

  威權式主義的宗教,對人來說,只是一種毀滅,不是救贖。

 

  獨鍾禪宗

 

  佛洛姆的宗教觀,具有很深的「學問僧」風格。它不單單是宗教

而已,也是學術,或許一門更深邃的心理學。佛洛姆獨鍾禪宗,當然是有跡可尋的。

 

  佛洛姆在他的心理學學說裡,經常強調「超越」與「體驗」,在

日常生活中,他常以體操、深呼吸、規律生活顧助自己集中精神,每

天還有十至三十分鐘的冥想時間,使自己的內心與智慧交融,這部分

其實就是「禪坐」;他說要超越就要心胸廣闊,體驗生命的尊嚴與萬

物的合和,那種意象很像佛中的悟。然後從名利場中淡出,這種感覺

似涅盤。

 

  人本主義的宗教觀具有最低的戒律系統,最高的自我價值觀,這

種看似放任的觀點,事實才是一種「無形」的戒律,讓人懂得如何自

我實踐。人本主義的觀點,基本上與佛教的八正道是相通的,都在於

重塑「精神文明」。

 

  佛洛姆的宗教觀,具有很深的「學問僧」風格。它不單單是宗教

而已,也是學術,或許一門更深邃的心理學。從這個觀點就不難理解,佛洛姆先生為何獨尊禪宗了。

 

  佛洛姆在解構心理分析學派時說︰心理分析是全然「西方的」,

它是一門科學,它的出現在於當時正處於一個文化危機的年代,這個

危機被解釋成「不安」、「倦怠」、「時代病」等等。生活死氣沈沈

,人很機械化,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已達到不合理的地步,心理分析

成了蒼茫中的一盞明燈。心理分析的目的正如佛洛依德所言,是以自

我取代本我,分析的內容受限在童年的一小塊境地,或早已遺忘的本

能衝動,標的只是超越這些本能性衝動,而佛禪則不然,如果以佛洛

依德的三我理論來論述,禪宗則是用來達到「超我的昇華」,層次上

高出了許多。儘管楊格、阿德勒、蘭克已大肆努力的張揚分析學派,但本質仍難以跳脫停著在自我的地帶,難以躍昇。

 

  有關這一點佛洛依德在其「心理分析沒有止境」一文說得最為透

析,他說︰「心理分析結果是令人失望的,精神官能症的治療不夠徹

底︰免除焦慮與不安的困境,只能在有限度的超越,這表明了心理分

析的有限性。」

 

  佛洛姆看清楚這一點,他表明佛洛依德認為人的潛意識裡是一紙

黑箱,但佛禪卻相信,那是體悟之所。

 

  佛洛姆相信,只要不「悟」,就無能創出絕對妙境,壓力、不安

、困惑、迷惘、恐懼、焦慮,必然時時存在,那時候我們頂頂多能以

抵消、合理化、規矩、化解、逃避,來暫放固有的壓力,那不是心理

治療,而是另一種較高層級的壓抑。這種方式,只要有任何一種承受

不了崩塌下來,心理健康都將受到威脅,除非心理分析是以「昇華」

的姿態助人,才能幫人找到心理健康。否則就只是心靈上的「滋補品

」而已。換一個方式來說︰任何人都可以「治好」一種症狀,但無法治好一種人格。人不是一件「東西」,不是一個單純的「個案」,因此,心理分析家,不可以把對象當做一個可以治好的角色而已,而是讓過程成為一種覺醒的行動。

 

  心理分析用來「治療病人」,禪用來「開悟眾生」,本質上差異

極大,品味上也高低有別,彷彿一個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神

秀,一個則是本來無一物,何來惹塵埃的慧能,高下立判。

 

  禪宗最重要的一帖處方即是教眾生如何的「泰然自在」。

 

  什麼是泰然自在?

 

  佛洛姆說,它是一種與人的本性相合的狀態,更進一步的說便是

,依照人的生存狀態而活的一種情形。用海德格的話說,即叫「用事

物本然的面貌存在」,那即是「覺醒」,一種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的曠達。

 

  心理分析的方法與禪截然不同,它以另一種方式訓練意識「統治

」潛意識,它將注意力導向扭曲了的感覺作用,引人認明內心的虛妄

作用,消除潛意識裡的壓抑,擴大人的經驗範圍,這種方法屬於心理

經驗論,由一個人的童年逐一用「病理學」的方式檢視,把一個人內

心的假托抽離,消除壓力。

 

  不用說,心理分析只是方法,禪是機器。就事實來說,它省去了

許多層次,人徹悟為第一步;心理分析的心理醫師在外界,禪的心理

醫師,藏在內心。

 

  佛洛姆最後說得妙,他說︰

 

  「關於禪與心理分析間的關係,如果容許我做進一步的思辨的話

,也許可以想到一種可能︰心理分析對習禪的人,或許不無意義。我

不妨說它為避免假悟的一種輔助工具,所謂假悟,只是一種純粹主觀

的產物,以精神疾病或者歇斯底里的現象為基礎的一種妄見。心理分

析可以免除習禪者避開虛妄假象。」

 

  我想這正是心理分析的功能,也正是佛洛姆長期浸染於禪境的主

要目的。他體驗到,一種心理治療如果無法使人達到心如明鏡,覺醒

似佛,將了無意義。

 

  以意識發掘潛意識的目標,禪比起一般的心理分析顯然徹底多了

,禪是先見、先知、先懂,或者該說是超驗的,如果說所有的迷惑者

都叫「失心人」,心理分析必須從童年尋覓線索,佛禪可以不管過去

當下頓悟,這才是人類潛能最高層次的發揮。

 

  如果說,禪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法,我將相信,它的目標是在每個

人的內心裡塑一尊「自信」、「自在」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dwang 的頭像
    tadwang

    Tad彩虹數字學院

    tad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