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一篇網路文章

 

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 也許是送信的。

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

留長頭髮的更不一定是窩囊。

 

每星期五晚上,小吳都開車送太太到火車站搭車,去探生病的媽媽。十分鐘後,小吳妹妹所乘的火車就到站。他接她回家幫忙他們料理家務。每逢星期日整個程序正好相反。小吳妹妹的火車開出十分鐘後,他太太才到。

有一晚,他的妹妹剛走,小吳正等著接太太的車, 一個站務員慢慢走過來。他笑容詭異地說:「先生,你真有辦法。 難道你不怕有一天會被她們逮到嗎?

 

((((((((月暈效應))))))))

和別人相處時,我們都慣於戴上一副「先入為主」的眼睛,將別人放進一個「框框」裡,再用這個框框解釋此人的角色與行為他是好人、他是壞人,他好像有外遇、她很愛佔小便宜...。我們甚至把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以致經常偏離事實真相。

 

也許你也聽過這則故事:

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

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妳拿了我的雨傘。」前面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說是忘了自已沒帶傘,一時誤拿。這件事,讓她想起需要買把雨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 於是她便去買了兩把。

回家的路上, 她正巧又跟那位之前被她誤拿雨傘的女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

那女人注視著那兩把雨傘,說:「我看妳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 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 Halo Effect)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 「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 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

 

艾斯曾有這麼一段妙喻,當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 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

也有人會說:「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說得一點都不錯,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

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dwang 的頭像
    tadwang

    Tad彩虹數字學院

    tad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