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彼德原理-為何我的上司這麼無能?

前半段摘自:http://mtlin.org/archives/2840


彼得原理:為何上司總是無能?Posted on September 19, 2007 by mtlin

每一個上班族,心中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為何我的上司這麼無能?」「為何他這麼無能,竟然可以成為我的上司?」沒錯,幾乎每個人都曾在職場上碰過無能的上司。

 

對於「無能上司」這件事,上班族一般不外認為,一定是這個人很會拍老闆馬屁,亦或者是個笑裡藏刀的小人,再不然就是運氣好,甚至跟老闆有一腿(親戚關係也算有一腿)……

 

這些理由都沒有錯,肯定也出現在某些職場,但也不盡然對。比較公允而合理的解釋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博士(Dr. Laurence J. Peter1919 ~ 1990)在《彼得原理:為何事情總是搞砸了》一書中所提出「彼得原理」。

 

當年勞倫斯彼得博士完成《彼得原理:為何事情總是搞砸了》一書後,並不是一開始就被世人當作偉大的定裡看待。彼得在 1964 年把書稿投給麥格羅希爾出版社時,編輯回覆說:「我覺得這樣一本書不可能賺錢,因此我們對它沒興趣。」

 

這不是唯一一次的退稿,此後,彼得博士連續被三十家出版社退稿。最後一家出版社以兩千五百美金買下了該書,並印了一萬本。沒人看好這本書,卻在出版第一年就賣出了二十萬本。並且在 1970 年一整年都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後來更被翻譯成三十八國語言出版。

 

什麼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指的是,在一個層級分明的科層組織中,一個在原有職位上工作表現良好而獲得升遷到更高職位的人,最後將會升遷到他所無法勝任的職位。

 

科層的無效率:升遷不勝任

根據彼得原理,每個人在職場工作的人,最後都將被升遷到自己能力無法勝任的位置上,然後才停止升遷。那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的主管明明就很無能(或者至少比自己無能),卻能夠待在比我們高的位置上。因為,他們過去都是因為待在自己所能勝任的位置,替公司立下汗馬功勞,進而被升遷。

 

舉例來說,組織中一個原本專司研發設計的工程師,由於創意不斷,替公司開發出許多賺錢產品。於是,不斷被拔擢,最後在研發部門已經無官可升,董事會便決定將之升為管理職,甚至擁有董事席次。然而,這個專長研發設計的男人,其實是個不善交際,不懂領導統馭的人。當公司為了滿足組織升遷(以做為獎勵)制度的合理性,而將此男人升遷到他能力 所不能及的職位上時,便註定了,他將無法再升遷,無法再替組織做出貢獻,進而出現科層的無效率,從而也壓抑了該名員工的才能與價值。

 

適才適位:多元發展職階、職銜

彼得原理提醒我們,一個不斷升遷員工,若學習成長以跟上所升遷後職位的速度太過緩慢,甚而無法適應新升任的工作時,終將停滯在其所不能承擔的工作上。

 

「彼得原理」解釋了人們普遍疑惑卻又不知原因的「工作不勝任」現象。彼得原理一方面非常直接的告訴我們,評估自己是否到了再也無法往上的極限;二方面則是提醒,可以透過組織編制的調整,避免將員工升遷至其所無法擔任的職位上。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其專長,也有其侷限,某些侷限可以透過學習而突破,但某些不能。對組織來說更重要的是,與其讓某一個員工學習他所不擅長的,好將 其按組織規定升遷到某種員工不能勝任或不希望從事的職位上,還不如多元發展組織職階、職銜,讓每一種才能的員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獲得相應的報酬。

 

例如前面舉例的研發專才,就不要將之升遷到管理職,較好的作法是設置更完備的研發部門職銜(職等)與福利,使其可以待在擅長的領域內工作,且獲得同等尊重。

 

在《彼得處方》、《彼得計畫》、《彼得金字塔》等書中,彼得博士接連提出了幾種解決升遷不勝任現象的辦法,像是:懂得自我反思、自我提醒、善加利用 理性思考,做事以先就取得了解。懂得設定目標方向和計畫,不相信權威,凡事「小題大作」,試圖簡化工作內容,降低科層組織的複雜性,不斷自我充實,積極投 入重建科層金字塔等等。重要的是使自己願意並有能力自救,便可能解開「升遷不勝任」的彼得原理魔咒。

 

 

彼得原理揭示了組織的悲劇

下半段文章摘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6389.htm

 

在一個層級制度中,每一個人總趨向晉陞到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有工作成績的人將被提升到高一級的職位;如果他們繼續勝任,將進一步提升,直至到達他們所不能勝任的位置。所以,組織的悲劇在於:每一個職位最終將被不勝任的人所佔有;而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職位的人們所完成。

 

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有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但是,如何能夠管理好人才,使他們能夠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個世紀中期,加拿大人勞倫斯彼得提出的彼得原理中的管理思想,曾經被西方人評價為是可以和科學史上牛頓、哥白尼發現相媲美的、最深刻的社會和心理學的發現。它對今天組織的人力資源的管理,仍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發人深思。

 

彼得原理的基本表述是:在一個層級制度中,每一個人總趨向晉陞到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有工作成績的人將被提升到高一級的職位;如果他們繼續勝任,將進一步提升,直至到達他們所不能勝任的位置。 所以,組織的悲劇在於:每一個職位最終將被不勝任的人所佔有;而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職位的人們所完成。

 

在現實的層級組織中,彼得公式的影響是普遍存在的。結果,本來可以在低一級職位施展優秀才華的人,現在卻不得不處在一個自己所不能勝任的、但是級別卻較高的職位上,並且要在這個職位上一直耗到退休。這種狀況對於個人和組織雙方來説,無疑都沒有好處。對於成員,由於不勝任工作,找不到工作的樂趣,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對組織來説,如果成員被不恰 當地晉陞到一個他們所不能勝任的職位上來,一方面組織得到的是一個蹩腳的管理者,另一方面,組織也失去了一個能夠勝任較低一級職位的優秀人才,因此,組織 也是這種不恰當晉陞的受害者。這就是彼得描述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悖論。

 

在層級組織結構的金字塔中,由於人對權力的慾望和組織對這種慾望的推動,同樣也會造成一種可悲的結果:一方面,一些無意或無能的人,由於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績,被提到了高位(如一些科學家、 教授、研究人員等專業人員等);另一方面,一些有意,有能之人為了得到更高一級的職位,會盡其才智,排賢抑能、見風使舵、到處鑽營,極盡拉關係、找靠山之能事;若有幸得到貴人相助,便能遂其心願。結果,無論是哪一種人,當他們終於到達了使人們仰首之位時,所面對的卻可能是他們不能勝任的工作,就像爬上了一個架錯了墻的梯子的頂端,個中滋味只有當局者知了。

 

面對不勝任,似乎有三種選擇:一,放棄。回到自己勝任的位置,這自然是自知之明之舉,己所不能,讓能者為之,但此種人古今中外少有;二,學習、磨練,努力為之,其結果必是:又繼續升到不能勝任的位置;三,自得,在不能勝任的位置上,幹一些自認為聰明的蠢事,如彼得所諷刺的:把撞死的狗漆成黃色,作為交通警告標誌;頒布法令規定,消防栓必須在火警發生前一小時得到全面檢查等。然而不幸的是,選擇多是最後一種。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一些組織的效率總提不高、事情總辦不好的癥結之一吧。

 

彼得原理公式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真正啟示是:

 

其一,管理的效率源自對管理規律的遵守,根據職位要求定能力,根據能力選人才,這是選拔提升的根據。它不是簡單的表現在完成本職位要求的能力,更不是關係,提升應是在對事業的執著、工作的責任心、本職位的工作績效等基礎上,注重、考慮是否具有上一職位所要求的能力。這樣,才能使人才各得其所,不為功名所累。

 

其二,人力資源管理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規律,不要輕率地把能夠在現在位置勝任的人提升到他不勝任的位置,而是要盡可能在現有的環境給他們提供最大發揮潛能的機會。比如,不要把提升作為激勵或業績的唯一標準,比如,與職務的提升同樣能夠使人獲得成就感的工資寬幅浮動制,也能夠體現個人的業績和貢獻得到組織和社會的認可的程度,同時,相互交叉重疊的工資,也可以減少因盲目而疲憊的對職務追求而造成的浪費。這不僅有利於個人,也有利於組織和社會的發展。

 

其三,在組織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提倡強調責任與奉獻的組織文化,即,職位的利益與職位的責任、風險同樣是成正比的,甚至職位越高,責任和風險越大。所以,如果組織把提升作為激勵的手段時,被提升者更需要被告知的是,領導者的存在前提是要給組織帶來利益和承擔重大的責任,在新的位置上,他不得不放棄的很多東西,提升將意味面對更多的責任、付出和風險。個人的利益將與需要面對的組織責任、個人付出和工作風險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倘若組織的發展事實亦然,就足以使職位的追求者三思。

 

其四,如果彼得原理的邏輯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性在利益誘惑面前又是軟弱的,那麼,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建立起一種機制,能夠發揮勝任者的才能,能夠改變不勝任者對職位的衝動並能夠及時地清除他們,能夠使人員的流動不只是單向的,能夠産生體現與職位提升有同等價值的激勵,在我們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中,才不再會擔心發生彼得式的悲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dwang 的頭像
    tadwang

    Tad彩虹數字學院

    tad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